中国银行业协会发布“2023年银行业十件大事”

小微 2024月01月30日 阅读数 63399

  中国网财经1月30日讯 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全面展现银行业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等精神,服务实体经济、防控金融风险、深化金融改革,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取得的重大成果,唱响中国经济光明论,在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的指导下,中国银行业协会连续第17年组织开展“银行业十件大事”评审发布工作。

中国银行业协会发布“2023年银行业十件大事”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2023年度评审发布工作征集到全体会员单位,央级、主流媒体及中国银行业协会各专业委员会推荐的行业大事共403件。由11名来自监管部门、行业协会、新闻媒体等单位的领导,高校学者,业内专家等组成专家评委会开展评审,严格履行相关程序,最终评定“2023年银行业十件大事”。

中国银行业协会发布“2023年银行业十件大事”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一、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召开,首次提出“要加快建设金融强国”,要求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推动我国金融高质量发展,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有力支撑;银行业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精神,扎实开展主题教育,不断开创新时代金融工作新局面。

中国银行业协会发布“2023年银行业十件大事”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二、《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公布,组建中央金融委员会、中央金融工作委员会,加强党中央对金融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中央金融管理部门进行机构和职能调整,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正式挂牌,构建“一行一局一会”的金融监管格局,金融监管体制改革迈出重要步伐。

  三、银行业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推进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细化政策举措,加大对“三农”领域的金融支持,推进构建高水平普惠金融体系;继续减费让利、惠企利民,调整银行部分服务价格,提升服务质效;加快绿色金融、养老金融发展。

  四、金融管理部门全面加强监管、防范化解风险,发布《商业银行金融资产风险分类办法》《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银行保险机构操作风险管理办法》,构建差异化资本监管体系,完善银行机构操作风险监管规则,提升银行业全面风险管理水平;五家大型银行入选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我国系统重要性银行扩容至二十家,有序推进中小金融机构改革化险。

  五、中央银行坚持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两次全面降准、降息,商业银行下调存款挂牌利率,促进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有效支持实体经济回升向好,稳定市场预期,提振市场信心。

  六、大力发展科技金融、数字金融,多部门打出政策组合拳,开展“一链一策一批”中小微企业融资促进行动;银行业加大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等支持力度,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助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七、调整优化房地产金融政策,多部门推动落实首套房贷“认房不用认贷”,商业银行稳妥降低房贷利率下限和存量首套房贷利率,一视同仁满足不同所有制房地产企业合理融资需求,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八、多部门联合施策,出台《关于强化金融支持举措 助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通知》等系列举措,银行业金融机构持续加强金融服务,推动民营企业融资持续量增、面扩、价降,全力促进民营经济做大做优做强。

  九、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服务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优化粤港澳大湾区“跨境理财通”业务试点,“北向互换通”正式上线,持续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银行业高水平对外开放稳步推进。

  十、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统筹推动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牢固树立“为民监管”理念,牵头多部门共同开展“2023年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教育宣传月”活动,推动“为民办实事”专项行动,营造安全稳定的金融消费环境。

  2023年银行业十件大事

  (说明版)

  1.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召开,首次提出“要加快建设金融强国”,要求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推动我国金融高质量发展,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有力支撑;银行业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精神,扎实开展主题教育,不断开创新时代金融工作新局面。

  概述:中央金融工作会议10月30日至31日在北京举行,总结党的十八大以来金融工作,分析金融高质量发展面临的形势,部署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金融工作。会议强调,金融是国民经济的血脉,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加快建设金融强国,全面加强金融监管,完善金融体制,优化金融服务,防范化解风险,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推动我国金融高质量发展,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有力支撑。

  12月11日至12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全面总结2023年经济工作,深入分析当前经济形势,深刻阐述新时代做好经济工作“五个必须”的规律性认识。提出2024年要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多出有利于稳预期、稳增长、稳就业的政策,在转方式、调结构、提质量、增效益上积极进取,不断巩固稳中向好的基础。

  11月1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召开党委(扩大)会议,11月2日,中国人民银行党委、国家外汇局党组召开扩大会议,传达学习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精神。

  中国人民银行党委、国家外汇局党组扩大会议提出重点抓好六个方面工作任务:一是坚持党中央对金融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二是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宗旨。三是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四是坚持深化金融改革。五是扩大金融高水平双向开放。六是坚持全面从严治党。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党委(扩大)会议要求,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现代金融体系,不断开创新时代金融工作新局面。一是切实加强党对金融工作的全面领导。二是积极构建中国特色金融监管体系。三是坚决落实强监管严监管要求。四是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风险隐患。五是全力推动金融业高质量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六是持续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

  11月17日,中国人民银行、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中国证监会联合召开金融机构座谈会,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金融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和会议部署,研究近期房地产金融、信贷投放、融资平台债务风险化解等重点工作。要求继续加大政策落实和工作推进力度,增强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可持续性。

  银行业将学习宣传贯彻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大政治任务,同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巩固主题教育成果结合起来,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深刻把握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对照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的工作要求和重点任务,拿出贯彻落实具体举措,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不断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金融需求,以金融高质量发展助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

  推荐理由: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是我国金融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次重要会议。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精神是当前金融系统最重要的政治任务。银行业深入贯彻会议精神,扎实开展主题教育,进一步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现代金融体系,以金融高质量发展服务中国式现代化。

  2.《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公布,组建中央金融委员会、中央金融工作委员会,加强党中央对金融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中央金融管理部门进行机构和职能调整,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正式挂牌,构建“一行一局一会”的金融监管格局,金融监管体制改革迈出重要步伐。

  概述: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深化党中央机构改革,组建中央金融委员会、中央金融工作委员会,加强党中央对金融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深化国务院机构改革,包括组建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统筹推进中国人民银行分支机构改革等。根据改革方案,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在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基础上组建,统一负责除证券业之外的金融业监管,强化机构监管、行为监管、功能监管、穿透式监管、持续监管,统筹负责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加强风险管理和防范处置,依法查处违法违规行为,为国务院直属机构。

  5月10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召开领导干部会议。中央组织部有关负责同志宣布了中央决定:李云泽同志任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党委书记。5月18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正式挂牌,新一轮金融监管机构改革迈出重要一步。7月20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31家省级监管局和5家计划单列市监管局、306家地市监管分局统一挂牌,标志着金融监管体制改革迈出重要步伐,取得阶段性成效。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组建以来,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重大决策部署,全面践行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着力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质效,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底线,深入推进金融改革发展。认真履行金融监管新职责新使命,聚焦加强和完善现代金融监管,全面强化机构监管、行为监管、功能监管、穿透式监管、持续监管,不断完善具有中国特色时代特征的金融监管体系,努力为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作出新的贡献。

  推荐理由:组建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化金融监管体制改革,加强和完善现代金融监管,促进实现金融监管全覆盖的重大举措。意味着我国金融监管体制进一步向着监管职责更集中、规则更加统一的“一揽子”方向推进。切实提高监管有效性,消除监管空白和盲区。

  3.银行业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推进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细化政策举措,加大对“三农”领域的金融支持,推进构建高水平普惠金融体系;继续减费让利、惠企利民,调整银行部分服务价格,提升服务质效;加快绿色金融、养老金融发展。

  概述:10月11日,《国务院关于推进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发布,提出“未来五年,高质量的普惠金融体系基本建成。重点领域金融服务可得性实现新提升,普惠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迈出新步伐,金融基础设施和发展环境得到新改善,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取得新成效,普惠金融促进共同富裕迈上新台阶”。

  4月,原中国银保监会印发《关于银行业保险业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通知》。6月,中国人民银行、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中国证监会、财政部、农业农村部印发《关于金融支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指导意见》。引导更多金融资源配置到乡村振兴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提供更强有力金融支撑。中国人民银行增加支农支小再贷款、再贴现额度2000亿元,进一步加大对“三农”、小微和民营企业金融支持力度。银行业从4个方面加强对“三农”的金融服务,包括全力保障粮食全产业链信贷投放,强化对种业和耕地的信贷支持,加大对现代设施农业的金融支持力度,持续提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金融服务水平。9 月末,涉农贷款余额55.8 万亿元,同比增长15.1%。

  7月以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联合工业和信息化部、商务部开展“走万企 提信心 优服务”活动,指导金融机构走访对接中小微企业,按照市场化原则予以支持。活动期间,银行机构已向43.1万户中小微企业新发放3.9万亿元贷款。

  10月12日,在监管部门的指导下,中国银行业协会发布《关于调整银行部分服务价格提升服务质效的倡议书》, 10月13日-14日,工、农、中、建、交、邮储等多家机构发布公告响应倡议,多家股份制银行、城商行、农商行等集体跟进,调整部分服务价格,进一步减轻实体经济经营成本和金融消费者负担,综合提高金融服务质效。

  积极发展绿色金融,逐步完善绿色低碳发展和绿色金融制度框架,不断丰富绿色金融服务体系,推动产业低碳绿色转型,加大绿色制造、清洁能源、低碳交通、低碳建筑、生态保护等重点领域的资金供给。我国现已形成以绿色贷款、绿色债券为主的多层次多元化绿色金融市场,为服务实体经济绿色低碳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截至三季度末,我国绿色贷款余额28.58万亿元,同比增长36.8%,居全球首位;境内绿色债券市场余额1.98万亿元,居全球第二。

  加快养老金融布局,首批开办个人养老金业务的23家商业银行纷纷推出个人养老金业务。11月25日,个人养老金制度落地一周年,个人养老金账户开立数已超过4000万户,推出产品745只,包括465款存款产品、162只基金、99款保险产品、19款理财产品。

  目前,全国银行机构网点覆盖97.9%的乡镇,基本实现乡乡有机构、村村有服务、家家有账户。三季度末,普惠小微贷款余额28.74万亿元,同比增长24.1%,增速比上年末高0.3个百分点。

  推荐理由:2023年是党中央正式提出发展普惠金融十周年,十年来,中国普惠金融发展取得长足进步,普惠群体金融服务获得感持续增强。银行业着力推进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牢牢把握住了金融工作的政治性和人民性,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能力,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4.金融管理部门全面加强监管、防范化解风险,发布《商业银行金融资产风险分类办法》《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银行保险机构操作风险管理办法》,构建差异化资本监管体系,完善银行机构操作风险监管规则,提升银行业全面风险管理水平;五家大型银行入选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我国系统重要性银行扩容至二十家,有序推进中小金融机构改革化险。

  概述:2023年,金融管理部门按照“稳定大局、统筹协调、分类施策、精准拆弹”方针,着力化解重点领域风险,严守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

  2月11日,原中国银保监会、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商业银行金融资产风险分类办法》,自2023年7月1日起施行。要求商业银行遵循真实性、及时性、审慎性和独立性原则,对承担信用风险的全部表内外金融资产开展风险分类。

  11月1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自2024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围绕构建差异化资本监管体系,修订重构第一支柱下风险加权资产计量规则、完善调整第二支柱监督检查规定,全面提升第三支柱信息披露标准和内容。

  12月27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修订发布《银行保险机构操作风险管理办法》,进一步完善银行保险机构操作风险监管规则,明确银行保险机构操作风险识别评估、管理控制和工具等要求,完善银行保险机构操作风险治理框架,更加适应当前防控操作风险的形势。

  9 月22 日,中国人民银行、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2023 年我国系统重要性银行名单。一共是20家银行,包括6家国有商业银行、9 家股份制商业银行和5 家城市商业银行。其中南京银行今年首次入选,其余银行组别未发生变化。当前系统重要性银行经营总体稳健,在金融体系中起到了稳定器和压舱石的作用。11月27日,2023年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名单(G-SIBs)公布,中国共有5家银行上榜,分别为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工商银行和交通银行,其中,交通银行为首次入选。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坚持分类指导、“一省一策”原则,推动地方党委政府制定实施中小金融机构改革化险方案,协同做好风险化解工作。8月,批复同意筹建辽宁农村商业银行、河南农村商业联合银行、山西农村商业联合银行。9月-11月,三家机构相继挂牌开业,至此,已有四家省联社改革完成后开业。

  截至三季度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1.61%,拨备覆盖率207.89%,资本充足率14.77%。《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23)》显示,我国银行机构整体经营稳健,风险总体可控。

  推荐理由:2023年,银行业坚持把防控风险作为金融工作的永恒主题,有序推进金融资产风险分类、构建差异化资本监管体系、系统重要性银行扩容、中小金融机构改革化险等各项重点工作,银行业稳健发展能力明显增强,有力地维护了国家金融稳定与安全。

  5.中央银行坚持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两次全面降准、降息,商业银行下调存款挂牌利率,促进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有效支持实体经济回升向好,稳定市场预期,提振市场信心。

  概述:2023年以来,银行业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始终保持货币政策的稳健性,精准施策、持续发力,进一步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巩固回升向好态势。

  中国人民银行于3月27日、9 月15 日两次全面下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累计0.5个百分点(不含已执行5%存款准备金率的金融机构),释放长期流动性超过1万亿元。6月20日、8月21日两次下调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1年期LPR累计下降20个基点,5年期以上LPR下降10个基点。企业融资和居民信贷成本降至历史低位,有力支持提升投资、消费需求。

  4月,广东、河南、湖北等地多家中小银行宣布下调存款利率。5月,浙商银行、恒丰银行、渤海银行下调存款挂牌利率。6月8日,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六大国有银行共同下调存款挂牌利率,活期存款由此前的0.25%下调5个基点至0.2%,2年期定期存款利率下调10个基点至2.05%,3年期定期存款利率下调15个基点至2.45%,5年定期存款利率下调15个基点至2.5%,多家股份制银行也随后纷纷下调存款挂牌利率。9月1日,六家国有大行及12家股份制银行均于官网更新人民币存款挂牌利率表,调整存款类型为一年、二年、三年、五年期定期存款,下调幅度为10—25个基点。多家城商行、农商行等持续跟进下调。12月22日以来,6家国有大行、12家股份制商业银行再次下调存款挂牌利率,各期限存款利率下调幅度多在10至25个基点区间。

  9月,《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关于金融支持恢复和扩大消费的通知》发布,提出加大重点领域支持力度、支持扩大汽车消费、加大新型消费和服务消费金融支持、降低消费金融成本等要求。

  2023年,银行业金融机构贷款实现较快增长,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力度不断加大。11月末,本外币贷款余额241.17万亿元,同比增长10.2%,人民币贷款余额236.42万亿元,同比增长10.8%, 前十一个月人民币贷款增加21.58万亿元,同比多增1.55万亿元。

  推荐理由:2023年,我国整体经济仍然处于恢复期,国内信贷需求有所放缓,贷款平稳可持续投放难度增大,稳货币稳信贷挑战增多。金融管理部门出台一系列稳增长、扩内需的政策措施,年内两度降准、降息,银行业集中下调存款挂牌利率,进一步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强信心、稳预期。

  6.大力发展科技金融、数字金融,多部门打出政策组合拳,开展“一链一策一批”中小微企业融资促进行动;银行业加大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等支持力度,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助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概述:2023年以来,金融管理部门、科技部门和金融机构多措并举加强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建设,取得积极成效。高端制造业贷款、专精特新企业贷款、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等持续保持较高增速,科技型企业信贷融资便利性不断提升。

  8月,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人民银行、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中国证监会、财政部等五部门发布《关于开展“一链一策一批”中小微企业融资促进行动的通知》,加大金融支持中小微企业专精特新发展力度。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联合国家知识产权局,指导建设银行规范有序推进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内部评估试点工作,推动金融资源更多投向实体经济和科技创新领域。11月20日,中国人民银行、科技部、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中国证监会联合召开科技金融工作交流推进会,要求聚焦科技创新的重点领域和金融服务的短板弱项,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提高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的能力、强度和水平。

  广大银行业金融机构设立服务科技创新的专营组织,制定专门风控制度和专项考核机制,开发专业产品体系,加大对制造业和科技创新的信贷支持。截至 9 月末,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 12.1 万亿元,同比增长 38.2%;高技术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 2.6 万亿元,同比增长38.2%;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余额 2.4 万亿元,同比增长 22.6%,“专精特新”企业贷款余额 2.8 万亿元,同比增长 18.6%,均明显超过全部贷款增速。

  2023年,金融管理部门着力推动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快数字化转型,持续增加科技资源投入和专业人才培养,优化组织架构,变革体制机制,全面提升科技能力和数据能力,深入推进业务与科技融合,构建适应现代经济发展的数字金融新格局,不断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和水平。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小微智贷“保税贷”场景上线运行,依托海关对货物的封闭管理,发挥核心企业对交易信息真实性及上下游管控作用,以金融科技赋能信贷业务。中国工商银行持续优化网贷通、经营快贷、数字供应链三大数字普惠产品体系,创新推出“e抵快贷”在线抵押服务,实现抵押类业务全流程、纯线上办理。中国农业银行推出“农银惠农云”数字乡村平台,入驻机构数量已超10万个,服务用户数量300多万个。中国建设银行发布“建行云”,将行业监管要求、通用能力及典型场景作为云上原生基本服务对外提供,为行业提供一站式解决方案。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发布“邮你同赢”同业生态平台,构建集客户交流、产品交易、信息交互为一体的一站式数字金融服务平台。中国光大银行打造的开放便民缴费平台“光大云缴费”,构建起数字化、开放化、智能化的便民服务生态体系,截至2023年10月末,累计接入缴费项目15988项。

  中国银行业协会积极进行银行业管理人才库、银行函证区块链服务等数字化平台建设、应用,截至12月底,银行函证区块链服务平台已有85家银行业金融机构以及265家会计师事务所正式上线运营。11月29日,中国银行业协会发布《远程银行虚拟数字人应用报告》显示,2023年,已有工行、建行等11家银行业客服中心与远程银行实现了虚拟数字人应用落地。

  推荐理由: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金融管理部门加强顶层设计,推动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科创金融服务体系。银行业持续强化科技与金融双向赋能,切实将金融资源更多投向实体经济和创新领域,加快推动数字化转型,助力科技强国建设,支持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7.调整优化房地产金融政策,多部门推动落实首套房贷“认房不用认贷”,商业银行稳妥降低房贷利率下限和存量首套房贷利率,一视同仁满足不同所有制房地产企业合理融资需求,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概述:7月24日,中央政治局会议明确,适应我国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发生重大变化的新形势,适时调整优化房地产政策,因城施策用好政策工具箱,更好满足居民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7月10日,中国人民银行、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通知,《中国人民银行 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做好当前金融支持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工作的通知》有关政策有适用期限的,将适用期限统一延长至2024年12月31日。

  8月18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中国人民银行、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联合印发《关于优化个人住房贷款中住房套数认定标准的通知》明确,居民家庭(包括借款人、配偶及未成年子女)申请贷款购买商品住房时,家庭成员在当地名下无成套住房的,不论是否已利用贷款购买过住房,银行业金融机构均按首套住房执行住房信贷政策。此项政策作为政策工具,纳入“一城一策”工具箱。

  8月31日,中国人民银行、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联合发布《关于调整优化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的通知》和《关于降低存量首套住房贷款利率有关事项的通知》,对现行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进行了调整优化,引导个人住房贷款实际首付比例和利率下行。随后,6家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和12家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先后发布公告调整存量首套个人住房贷款利率。截至 9 月底,超过 22 万亿元存量房贷利率完成下调,调整后的加权平均利率为4.27%,平均降幅 73 个基点,每年减少借款人利息支出 1600-1700 亿元,惠及约5000 万户、1.5 亿人。

  11月7日,中国人民银行、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中国证监会联合召集数家房企座谈,了解行业资金状况和企业融资需求。11月以来,多家金融机构与多家房地产企业召开座谈会,进一步加强银企合作、探索房地产发展新模式、一视同仁满足不同所有制房地产企业合理融资需求。

  2023年,银行业落实好房地产“金融16 条”,加大对城中村改造、“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保障性住房建设等金融支持力度;用好 2000 亿元保交楼贷款支持计划、1000 亿元租赁住房贷款支持计划、800 亿元房企纾困专项再贷款等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保持房地产融资合理适度,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前三季度,银行累计发放房地产开发贷款2.4万亿元。

  推荐理由:为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金融管理部门调整优化住房信贷政策,更好地满足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各家银行积极响应,稳妥降低存量首套房贷利率,支持房地产企业合理融资需求,促进金融与房地产良性循环。

  8.多部门联合施策,出台《关于强化金融支持举措 助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通知》等系列举措,银行业金融机构持续加强金融服务,推动民营企业融资持续量增、面扩、价降,全力促进民营经济做大做优做强。

  概述:7月14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发布,要求持续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加大对民营经济政策支持力度,强化民营经济发展法治保障,着力推动民营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促进民营经济人士健康成长,持续营造关心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社会氛围。

  金融管理部门坚决抓好贯彻落实,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持续完善政策体系,督导各银行机构对各类所有制企业一视同仁、平等对待,健全“敢贷、愿贷、能贷”长效机制,加大对民营企业的信贷支持,努力降低民营企业融资成本,丰富符合民营企业需求的金融产品,大力提升民营企业金融服务的可得性和便捷度,为民营经济发展壮大营造更好的金融环境。

  8月1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国人民银行、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等8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实施促进民营经济发展近期若干举措的通知》,从五方面提出28条具体举措,激发民营经济发展活力,提振民营经济发展信心。延长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期限至2024年底,持续加大普惠金融支持力度。引导商业银行接入“信易贷”、地方征信平台等融资信用服务平台,强化跨部门信用信息联通。扩大民营企业信用贷款规模。8 月3 日和8月30日,金融管理部门先后召开金融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座谈会和金融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工作推进会,深入了解民营企业金融服务情况,推动银企供需对接。11月27日,中国人民银行、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等8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强化金融支持举措 助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通知》,提出25条具体举措,持续加强民营企业金融服务。

  银行业金融机构通过发布行动方案、召开座谈会等形式,进一步推动加大对民营经济支持力度,完善长效机制建设。通过创新融资产品、制定信贷目标、加强授信政策支持等工作措施,进一步加大信贷支持,促进实现民营企业融资“量增、面扩、价降”,取得积极成效。前三季度,民营企业贷款新增6.7万亿元,同比多增6836亿元,贷款平均利率同比下降0.32个百分点。

  推荐理由:民营经济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力军,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贡献了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国内生产总值、70%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90%以上的企业数量。银行业出台系列政策措施,加大创新力度,增强民营企业信心,发挥金融“加速器”作用,促进民营经济更好发展,将极大地推动建设中国式现代化。

  9.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服务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优化粤港澳大湾区“跨境理财通”业务试点,“北向互换通”正式上线,持续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银行业高水平对外开放稳步推进。

  概述:2023年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十年来,中国银行业落实金融业对外开放举措,积极发挥资金融通作用,持续优化海外布局,提升金融服务覆盖面,丰富金融产品,加强多方合作,以高质量金融服务助力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10月17日至18日,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举行,各方共形成458项成果,包括中国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银行等参与的多项工作纳入成果清单。论坛宣布了中国支持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八项行动,明确提出中国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将各设立3500亿元人民币融资窗口,以市场化、商业化方式支持共建“一带一路”项目。截至9月末,13家中资银行在50个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设立了145家一级机构。

  5月15日,香港与内地利率互换市场互联互通合作上线仪式举行。“互换通”初期先行开通北向交易(“北向互换通”),允许香港及境外投资者通过两地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参与内地银行间金融衍生品市场。首批“北向互换通”报价商名单包括中国工商银行等10家中资银行、汇丰中国等6家外资银行以及4家券商。9月,中国人民银行、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等7部门联合宣布,决定进一步优化粤港澳大湾区“跨境理财通”业务试点。

  目前,我国已推出50多项开放举措,全面取消银行领域外资持股比例限制,大幅减少外资准入数量型门槛,持续拓展金融开放的广度和深度。2023年,银行业主动适应国际经济金融发展形势变化和银行业改革开放的客观需要,坚持国际化经营,全力服务高水平对外开放。为服贸会、进博会、广交会、消博会等多项展会提供全方位、高标准支持。加快形成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全面开放新格局。

  截至9月末,来自52个国家和地区的202家银行在华设立了机构,包括41家外资法人银行、117家外国及港澳台银行分行和131家代表处。1-9月,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批准外资银行增(注)资总计19.6亿元等值人民币,批复2家外资银行分行筹建、6家外资银行营业性机构开业,其中包括全国首家“双牌照”银行香港大新银行深圳分行开业。目前,境外24家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均在华设有分支机构。

  推荐理由:对外开放是我国长期坚持的基本国策,金融开放是我国金融业改革发展的重要动力。中国金融业开放是积极主动的开放,是稳健有序的开放,是互利共赢的开放。银行业持续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助力打造高水平对外开放新格局。有助于我国更好利用全球资源,有力支持了经济高质量发展。

  10.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统筹推动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牢固树立“为民监管”理念,牵头多部门共同开展“2023年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教育宣传月”活动,推动“为民办实事”专项行动,营造安全稳定的金融消费环境。

  概述:2023年,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把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作为一项重要内容,赋予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统筹负责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的重要职责,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消保工作的高度重视。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牢固树立“为民监管”理念,始终把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监管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用心用情用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当好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的坚定捍卫者。

  3月1日起,《银行保险机构消费者权益保护管理办法》正式施行,规定银行保险机构承担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主体责任,应当通过适当程序和措施,在业务经营全过程公平、公正和诚信对待消费者。

  5月30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中国人民银行、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发布关于金融消费者反映事项办理工作安排的公告(2023年第1号),明确金融消费者反映事项办理工作安排。

  2023年,金融监管部门组织开展“3·15”消费者权益保护教育宣传周、“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教育宣传月”活动,累计开展线上线下教育宣传活动94万余场,共触及金融消费者近48亿人次,营造了“学金融、懂金融、信金融、用金融”的社会氛围,取得良好效果。

  9月15日-10月15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首次牵头联合中国人民银行、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共同开展“2023年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教育宣传月”活动,围绕传播金融正能量、提高金融安全意识、树立价值投资理念、开展诚信文化建设、办好为民实事这五个方面,展现各金融机构在监管新格局下的新风貌、新建树。

  活动期间,大力推动为民办实事工作。集中宣传推动惠民便民政策、利企行动、助力乡村振兴举措、金融业支持灾后重建举措、关系消费者切身利益的“关键小事”等5类惠民措施。包括开展银行“沉睡账户”提醒提示工作、研究调整和完善已故存款人小额存款提取业务办理要求等。指导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围绕日常生活涉及的服务场景和高频事项,贴近金融消费者普及金融知识、提示金融风险,集中开展进农村、进社区、进校园、进企业、进商圈的“五进入”教育宣传。统一发布覆盖银行、证券、保险、支付等领域的28个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典型案例,推动行业进一步规范经营行为,提升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质效。

  推荐理由:做好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是践行金融工作政治性、人民性的集中体现,是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在金融管理部门的带动引领下,银行业切实为消费者办实事、解难题,提升消费者金融服务获得感和满意度,汇聚金融力量,提振金融消费信心,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取得了明显的阶段性成效。

(责任编辑:朱赫)

推荐阅读:

年末增持三大板块 外资积极捕捉A股结构性机会

国家统计局解读:2月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略有回落 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扩张加快

开年头三天 多家上市公司或相关责任人被行政处罚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xx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xx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