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船企业订单饱满 绿色化趋势显著
“今年以来,公司顺利交付四艘船舶、又新签多艘建造合同,目前在手订单已达62艘,生产覆盖至2026年下半年!”苏美达相关人士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订单排至2027年左右,是当前中国头部造船企业的普遍状态。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在船龄到期、新环保政策的催化下,国内船企技术投入不断增加、产品竞争力持续提升,正推动我国加速从造船大国向造船强国迈进。
新增订单不断
春节前夕,中国重工发布公告,全资子公司大连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分别与两家欧洲知名船东签订多艘超大型油轮(VLCC)新造船合同,包括6+2艘常规燃料VLCC以及4+2艘LNG双燃料动力VLCC,合同总金额接近18亿美元,将于2026年底起开始交付。
2023年12月,中国船舶公告称,全资子公司上海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与控股子公司广船国际有限公司与两家船东签订多艘10800车LNG双燃料汽车运输船新造船合同,总金额约14.6亿美元。据其当月召开的三季度业绩说明会,公司订单排期已至2027年底。
新增大单不断、订单排期延长是当前国内造船业“热火朝天”景象的注脚。据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数据,2023年我国新接订单累计7120万载重吨,同比增长56.4%;手持订单量1.39亿载重吨,同比增长32%;两者分别占世界市场份额的66.6%和55%。
船企订单络绎不绝,带动产业链上公司的业务迅猛发展。“子公司中船动力集团船海业务经营承接创出新高,低速机新接订单创下历史同期最高水平;子公司武汉船机造船业务板块订单同样达到近几年的高峰,生产任务负荷饱满。”中国动力相关人士告诉记者。
产品竞争力凸显
船企订单增长背后,折射出我国造船业在全球市场上的强劲竞争力,各家船厂“主打产品”在细分领域优势不断显现,持续获得国际客户认可。
汽车运输船是中国船舶下属相关子公司的主建船型之一,已在该细分市场上建立了品牌价值和领先地位。“10800车双燃料汽车运输船合同的承接,有利于发挥外高桥造船和广船国际在设计、建造方面的经验优势,进一步提升影响力,带来更广泛的市场效应。”中国船舶在公告中表示。
中国重工则称,VLCC为大连造船主建船型,截至目前已累计向国内外船东交付117艘,稳居国内船厂交付数量之首。此次签约的两型VLCC是大连造船为船东量身定制的优化升级版超大型油轮。
“2020年开始,中国造船业份额赶超国际对手,背后凝聚着国内船企设计、建造工艺的升级。叠加钢材、设备成本、劳动力价格、资金成本等诸多优势,使得进入2023年之后,国内船舶制造订单更加饱满。”前述苏美达人士向记者表示。
据其介绍,苏美达旗下的“拳头产品”皇冠系列散货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可以提供低阻油漆、脱硫塔、高压岸电系统、船舶智能化系统等多个配置化选项,满足不同船东在多种场景下用船需求,已向希腊、法国等船东累计交付超100艘。
把握绿色化机遇
中国船协秘书长李彦庆此前表示,环保海事政策法规正成为影响未来新船市场的重要推动力,航运业的绿色转型创造了巨大的新船市场需求。
“此前远洋船以柴油燃料为主,目前正逐步过渡为双燃料,包括柴油+LNG、柴油+甲醇等。”中国船舶相关人士告诉记者,随着大气排放要求变得愈发严格,这一趋势更加明显,船厂订单结构正逐步调整。前述两家船企此前披露的订单也显示,双燃料动力船在新增订单中的占比不断提升。
2023年底,工信部等部门印发《船舶制造业绿色发展行动纲要(2024-2030年)》,提出到2025年绿色船舶产品供应能力进一步提升,船用替代燃料和新能源技术应用与国际同步,液化天然气、甲醇等绿色动力船舶国际市场份额超过50%。
面对这一趋势,产业链上公司进一步强化技术攻关,把握绿色化机遇。中船动力集团相关人士告诉记者,公司正积极开展船舶清洁能源和绿色动力技术的研发应用,自主研制的一款甲醇双燃料发动机已完成原理认可试验。
(责任编辑:朱赫)推荐阅读: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xx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xx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